夏日午后,蝉鸣聒噪。中国石油加油站里,加油员李娟正擦拭着加油枪,汗水浸透了工服后背。她抹了把额头的汗,瞥见远处一辆银色轿车缓缓驶入,车牌上蒙着薄灰,轮胎纹路已磨得模糊。车主是个中年男人,戴着墨镜,语气急促:“95号油,加满!快点,我赶时间。”
李娟动作麻利地操作,却发现油枪显示异常——油箱有轻微渗漏。她心头一紧,却保持着微笑:“先生,您油箱接口处有渗油,可能需要先处理,不然行驶不安全。”墨镜男顿时皱眉:“你们加油站的问题吧?别耽误我时间!”声音引得周围顾客侧目。
李娟没辩解,她抽出纸巾仔细擦拭接口,又蹲下身检查底盘:“您这车最近常走颠簸路吗?底盘螺丝松了,我帮您紧固下,免费服务。”说着,她从工具箱掏出扳手,在烈日下跪地操作,鬓角的碎发被汗水黏在脸颊。墨镜男愣住了,李娟起身时,裤膝已沾满尘土,她却递上矿泉水:“喝口水吧,渗油处理好了。下次加油前记得提前检查,安全最重要。”男人沉默片刻,摘下墨镜:“刚才语气重了,抱歉……你们服务真周到。”他扫码支付时多加了小费,留言栏写着:“给那位跪地修车的姑娘,辛苦了。”
傍晚交接班时,李娟在台账上看到那条留言,嘴角泛起涟漪。她想起上周帮老人推轮椅去便利店,上月为孕妇撑伞等油罐车来的场景。油站不是冰冷的机器阵列,而是人与人的温度传递处。
她拧亮值班室的台灯,在服务日志写下:“客户有时像未开封的油桶,耐心加一滴热,就能流淌出信任。”夜幕降临,加油站灯火通明。
下一辆车的引擎声近了,李娟挺直腰杆,工号牌在胸前闪光,像一枚随时准备传递温暖的徽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