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珈玮 记者 孙杰 烟台报道
如果说当下哪个行业最有“钱”景,低空经济绝对算一个。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等场景加速落地的背景下,“低空经济”频繁被写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城市竞逐的新蓝海。
2025年开春,随着大型无人运输机TP1000的首飞成功,以制造业闻名的海滨城市烟台以“黑马”姿态闯入低空经济赛道。
多项“首个”填补空白
3月15日,由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的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通”)完全自主研发的大型无人运输机TP1000成功首飞。据报道,TP1000的首飞总时长26分钟,飞行期间状态平稳,各项数据表现优异,达到预期目标,充分验证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TP1000是国内首款按照中国民航大型货运无人机适航标准研制的载重1吨级、具备空投功能的大型无人运输机,也是山东省自主研制的最大的航空器整机、首个载重吨级以上的无人机整机产品。
数据显示,TP1000起飞重量3.3吨,载重1000公斤,满载航程1000公里,货舱容积达7立方米,采用双发模块化安装、拆卸设计,搭载自研多余度飞控系统,兼具长航时、大载重、低成本等特点,具备尾部大开口货舱。与半个月前在山西芮城机场完成首飞的TP500(同样由壹通自主研发)相比,TP1000的标准载重、满载航程均实现翻倍。
“国内市场此前还没有载重1吨、航程超500公里的无人机,这正是我们的机会。”该公司负责人金舸告诉海报新闻记者,TP1000瞄准了“中短途、高频次”物流场景,如支线运输、海岛补给等。其核心优势在于“适航认证”——作为国内首个按照民航适航标准研制的大型运输无人机,TP1000在飞控系统、导航定位等关键环节安全指标远超非适航机型。
随着TP500、TP1000相继进入适航取证的冲刺阶段,国内物流企业长期依赖有人驾驶运输机的局面即将被打破。金舸表示,相比于普通有人运输机,无人运输机速度快、不绕路,能够抵达卡车运输不到的地方,且省去了飞行员成本,总运营成本能降低近50%。上述两款机型将形成高低搭配的大型货运无人机产品组合,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低空货运需求。
记者了解到,TP系列一经推出,便得到了业界企业的青睐。截止到今年3月,壹通已与中国融通、中通快递、顺丰速运等客户签订了286架TP500的意向订单,与中通快递、江苏亚捷等企业签订了30架TP1000的订单。
为拿到入场券,烟台“苦追”两年
壹通落户烟台的过程颇为曲折。
烟台黄渤海新区招商局副局长鞠锦源至今仍庆幸,如果不是当初一再坚持,这家企业可能就和烟台“擦肩而过”了。
2020年,低空经济的概念远不如今天火爆,烟台黄渤海新区便已经先人一步,把招商引资的目光放在了通用航空项目上。“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把国内著名的通用航空企业以及大院大所都走遍了。”鞠锦源说,2020年,招商团队去位于西安的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简称“一飞院”)拜访时,得知该院旗下有一家研发制造无人机的公司(壹通的前身)要转让。不过,由于苏州一家民营企业已经先一步与一飞院接触,虽然烟台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招引态度,但这家企业最终还是落户到了苏州。
“当时大家都觉得非常遗憾。”鞠锦源说,尽管如此,大家并没有放弃对这家企业的关注。
机会出现在两年后。2022年6月,与一飞院合作的苏州企业因某些原因想要转让壹通的股权。得知这一消息后,烟台黄渤海新区招商局第一时间派出团队赶赴西安,拜访一飞院,表达了强烈的项目承接意愿。
随后的两个月中,团队多次赴一飞院寻求技术支持,赴苏州与推出企业洽谈股权转让,并在投资环境等方面拿出极大的诚意。最终,各方就壹通无人机项目达成一致,该项目正式落户到烟台黄渤海新区。
“从得知转让信息,到与项目各方达成一致,再到通过项目入区评审会,总共耗时不到3个月。”鞠锦源说,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烟台对这个项目的重视。
至此,烟台终于补齐了航空产业短板,随后在低空经济乃至航空产业赛道上一路疾驰。
“押宝”低空经济,烟台的优势在哪?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预测,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需要应用端与制造端的双向奔赴。”在金舸看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全资引进壹通这一“精准招商”背后,是城市对产业逻辑的深刻洞察——中大型无人机对电子产业集群依赖度较低,但需要扎实的制造能力和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这正是烟台的强项。
“中大型无人机产品对于制造业和整个供应链终端要求特别高。”金舸说,在TP1000的研发过程中,黄渤海新区有很多此前为汽车生产做配套的企业也加入其中。“他们在模具制造、设备加工方面都有着极强的制造能力,而且控制成本的能力也很强,我们希望把这些优秀的基因应用到无人机制造上。”
区位优势是烟台的另一张王牌。身处渤海湾,烟台与大连直线距离仅160公里;假如走陆路,二者之间则远隔上千公里。金舸说,壹通正联合中国邮政开展利用垂直起降的航空器进行跨海物流验证,计划年内完成蓬莱至长岛、烟台至大连的验证。
很明显,想要抢占低空经济发展优势,关键要靠产业链的集群竞争。由此,不难窥得烟台的“弯道超车”路径。
鞠锦源认为,经过持续几年的引进和培育,新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初具规模,集聚了壹通、翼凯来和云都海鹰三家整机企业,集中了鲁航炭材、欣飞智能、艾睿光电等无人机关键配套企业。
鞠锦源表示,下一步,烟台黄渤海新区将重点聚焦低空经济产业链核心环节,以整机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其中在产业链上游将聚焦通用航空动力和整机飞控系统,实现关键技术、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打造自主可控的核心配套体系;在产业链下游将聚焦打造示范引领性的无人机应用场景。
大量航空人才回流烟台
低空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庞大的用人需求。据国家发改委披露,全国仅无人机操控员一项岗位的缺口就超过100万人,而研发制造端(如飞行器设计、电池技术)、维护端(如适航认证、设备检修)及管理端(如空域调度、安全监管)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大。
为破解低空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短缺难题,3月20日,烟台市召开低空经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暨低空经济论坛。
“烟台市低空经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搭建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的协作发展平台,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烟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共同体组成单位将完善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产业发展储备充足的高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随着壹通等企业的崛起,无人机领域的高端人才也在不断涌入烟台。就在海报新闻记者到壹通采访的当天,一位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相关专业的山东籍硕士毕业生正在办理入职手续。
“此前,山东籍航空人才多流向北航、西工大等高校所在地,本土缺乏高端岗位。”金舸告诉记者,随着壹通无人机研发中心落地烟台,北理工、哈工程等高校的山东学子开始“返乡”。2024年,该公司新入职员工中,山东籍员工占比超60%,“家门口搞航空”的吸引力逐渐显现。
从收购一家初创企业到打造产业集群,从填补技术空白到重构人才版图,烟台的低空经济实践,再次印证了“产业升级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位自身优势,并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构建生态”。当更多城市仍沉迷于“场景应用”时,烟台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可持续的路——扎根制造、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完整产业链。
这或许才是烟台低空经济实现“一飞惊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