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新感知5月16日讯 五月,在2025年潍坊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之际,记者了解到,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正主动对接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聚焦服务潍坊制造业“9+3+N”重点产业链,突出打造智能制造特色。
近三年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专业与山东省“十强产业”、新兴产业、潍坊市规划产业的匹配度高达98.25%,为当地企业输送2000多名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与歌尔集团共建的匠造班里,企业导师刚刚讲完一节线切割加工基础知识课,学生们便分组开始实操课。
正在上课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二学生王铜瑞告诉记者:“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交谈中,记者还了解到,王铜瑞即将进入实习阶段,通过在匠造班里一年的学习,他自信凭借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提前适应岗位需求。

过去,学生在学校对理论知识说起来头头是道,上岗却不懂实际操作;企业却在车间里发愁:花大力气培养的“好苗子”却怎么也留不住,企业投入的培训成本难以回收。
而今,歌尔匠造班的建设,解开了这个两头难的心结,双方围绕企业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联合开发课程,并邀请企业工程师亲自授课,这种模式让学生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操中精准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企业毕业生留存率也大幅提升。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本部工学院校企合作部部长高萍表示:“匠造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培养出的学生就业意愿强、技术技能熟练,更加积极自信,上岗后得到了我们人事部门的高度认可,真正让学生实现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胜任’。”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智能制造系主任黄永华也深有感触:“实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之后,老师授课过程当中,将更多的技能训练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也不仅限于课堂里,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真实生产项目,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除了歌尔匠造班,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多创新之举。学校与潍柴集团、豪迈集团共同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将课堂直接搬进企业车间。接下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育人共同体,实现企业入校园、产品入实训、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从机床轰鸣的实训车间到智能制造的产业前沿,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育人改革始终与区域经济脉搏同频共振。当企业工程师的教案与学校的课程标准深度融合,当价值数百万的精密设备成为日常教具,这场“把车间变课堂、让工件当教材”的教育革命,正重塑着职业教育的价值维度。
中国山东网记者 史峻 见习记者 王雨晴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