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王采怡 摄
当天,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院校的20余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从文化、历史、哲学及相关人文科学领域切入,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学术文化转向脉络。
“我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讨论抗日战争与中国学术文化的转向,是作为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我们绝对不能忘记日本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致辞时表示。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认为,中国学术转型大致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但中国学术的转型,尤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没有停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仲伟民看来,中国学术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仍然“在路上”,并且需要在学者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提出抗战过程中的“中国文化主体性三元结构”。她认为,抗战时期是古今中西之争的关键转折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学者实践,都强调中国主体性。贺桂梅强调:“抗战促成学术新热潮,背后是新主体位置的出现,回溯抗战时期对理解现代学术理论建立及当下中国文化主体性意义重大。”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以《晚清“中西”之辨与现代“中国化”和“世界化”之争:理论、历史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指出,晚清西学东渐19世纪初发端,五六十年代进入新阶段,本土力量逐渐主导。“西学东渐不仅是历史进程,其引发的文化交融与思想碰撞,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中国化与世界化关系的思考。”
“抗战初期的‘学术中国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实践,值得深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指出,1939年至1946年,延安与重庆学界围绕“学术中国化”展开研讨:侯外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张岱年构建“天人五论”哲学体系,展现中国自主哲学理论的构建路径,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脉络提供了新视角。
“抗战时期学术中国化不仅有历史意义,更对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有现实意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福运围绕《抗战时期学术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展开报告。他指出,学术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并行线,重心在西南联大。其实践主要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化实践、文化传统现代性融入及学术与政治互动三方面。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陈峰总结会议发言时表示,本次论坛聚焦抗战学术史研究,探讨抗战时期学术中国化、民族主义意识、文学与史学的关系以及文化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互动。“专家们通过多维度考察和多学科对话,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学术的整体性和同构性,为抗战时期人文学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期望未来能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推动中国学术主体性的实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