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加油站的罩棚上,于师傅的箱货车就轻车熟路地驶进了站。“今天真早呀于师傅,还和原来一样两包利群,两瓶脉动吗?”营业员小田笑着迎上去,像招呼一位老熟人。于师傅是站里的老客户,经营着一辆私营箱货车,每天往返于聊城大棚运输蔬菜水果,也因此积攒了大量零钱。他每次出车前、归来后都会来站里补油,顺便到便利店买些必需品。
“油一共355元加上两包烟饮料,一共395元。”小田熟练地结算着。于师傅则拿出三捆整齐的钞票——一捆1元的,一捆5元的,一捆10元的。“今天你们是要10元多点还是5元多?”“十元的吧。”于是,一声声清点声在便利店里响起:“1234……整好。”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山东销售枣庄分公司的加油站里,已是再平常不过的风景。不仅是于师傅,还有薛城地区禽类市场的供货商季师傅。他每天要为各个市场运送禽类,常常凌晨就开始奔波,有时来不及加油,就会自带油桶来站里打柴油备用。“几天还和往常一样,要20元还是10元的?”面对季师傅从包里拿出的两捆20元和10元人民币,员工们总是耐心接待。他们甚至摸清了零钱使用的规律——比如,给摩托车客户加油时,20元面值的比10元的更受欢迎。
回想起这些客户初次来站时的情景,员工们并非没有过抵触情绪。加了400元的油,要找出去40张零钱,厚厚的一叠,既要仔细清点,又要辨认有无假币,确实费时费力。但时间久了,一种奇妙的默契与信任在员工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来。这些从事小商小贩生意的客户,因为日常交易频繁接触小额现金,而加油站则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了他们,这种互相理解的关系,让顾客们愿意把这里当作固定的加油点。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种零钱往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温暖的循环。附近卖煎饼的阿姨,因为经常与一元两元的小额货币打交道,几乎每周都会来站里换一两次零钱,每次一两百元。加油站无形中成了一个小小的金融枢纽,连接着周边小微商户的日常经营。
在这种氛围下,加油站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场所,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社区枢纽。保洁阿姨口渴了会来站里接水,路上执勤的交警休息时也喜欢来站里坐坐。中国石油山东销售枣庄分公司近年来不断升级的爱心环卫驿站服务,正是这种关怀精神的制度化体现。就像枣庄油库员工邀请环卫工人刘大姐到食堂一起吃包子、喝热豆浆的场景一样,这份温暖已经深深植根于库站的日常服务中。
这种服务精神不仅体现在零钱兑换上,更体现在对客户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无论是初冬时节为顾客准备的热姜茶,还是油库里那颗颗饱满、寓意红红火火的石榴,都让这个加油站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成为了传递温暖的驿站。
每天,站里都十分热闹。这种热闹,不仅源于车来车往的繁忙,更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所产生的温度。中国石油山东销售枣庄分公司推行的库站网格化管理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机关服务基层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库站各项工作的达标规范。而这种规范化管理,恰恰为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我们看到于师傅、季师傅这些老客户与加油站员工之间自然流露的默契与信任,就会明白,真正的服务不仅仅是完成交易,更是建立一种长久而稳固的关系。在这个加油站,零钱不再是麻烦,而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加油站也不仅是加油的场所,更成为了一个承载温情、传递关爱的社区港湾。
夕阳西下,又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员工们开始整理一天的零钱收入,为明天的服务做准备。而这些零零碎碎的钞票,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平凡而温暖的故事,记录着这个加油站与周边社区共同编织的生活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