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德州市各级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深厚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纪念缅怀、红色宣讲、足迹寻访等特色文明实践活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7月份,德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赴陕西省富平县,开展“追寻红色印记,致敬抗日英雄”主题拍摄活动,通过实地采访英烈亲属,深入座谈交流,挖掘曾经在德州地区多次清除汉奸、惩处敌寇抗战英烈石嘉植英勇事迹。通过本次活动,采集到大量珍贵素材,触摸到革命先烈鲜为人知的温情侧面。年初,夏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陪同孙书贵烈士家属赴河南汤阴县烈士陵园开展异地祭扫,瞻仰了烈士墓区和纪念馆,让远葬异乡的烈士感受到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挖掘,他们与德州市军史作家陈璞平,以及德州市广播电视台、禹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组成联合寻访调研组,赶赴江苏省苏州市采访禹城大战参战老兵崔健,并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最后一战》赠送给崔健老人。今年3月份,他们还邀请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许晨教授就红色文化挖掘开展专题调研。
今年以来,宁津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创新打造“理论+实景”双课堂教育模式,将史料研读与现场体验有机融合。通过流动展览和专题党课两大载体,把红色故事、历史图版与实景体验深度结合,沉浸式教育打破了传统党性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党员干部在历史场景中感悟初心使命,在精神传承中强化责任担当。他们还计划于9月3日重磅推出《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
在庆云县严务乡柴林庄村,村民石金超自筹资金建起的“图书馆”中,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诉说着柴林庄村的红色历史。抗战期间,柴林庄村涌现出100多名党员,18名烈士,刘格平、王之翰、萧华等40多位将领曾在柴林庄村工作生活。现年59岁的石金超历时5年,收集各类红色书籍和展品,义务讲述红色历史。在平原县王凤楼镇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前,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德州市优秀“五老”代表牟书会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抗战中诸多和平原相关的故事,还展示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和实物。陵城区郑家寨镇大宗家小学退休教师康照林,则在大宗家战斗纪念碑旁设立了“工作室”,为来访群众讲解抗战故事100余次。
6月30日,武城县老城镇组织部分小学生到烈士故里——戚庄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活动中,学生们观看了戚夯、戚烽烈士英雄事迹宣传片,开展红色故事诵读,到戚庄村村史馆参观。戚庄村通过绘制红色彩绘墙、修建村史馆、表演红色文化节目等方式,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我是放牛娃出身,15岁成为了一名八路军……”初秋时节,德州天衢新区长河街道中茂家园小区活动广场的大树下,一位精神矍铄的九旬老人为孩子们讲述自己当年参军的故事。老人叫张天云,在长河街道组织“声动长河・薪火相传”板凳宣讲活动中担任义务讲解员。“当敌人得知被困者是他时,扒开屋顶,掏出手榴弹,拉着引线逼他投降……”来自德州天衢建设发展集团的张悦,则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余志远烈士的故事。6月开始,“红动天衢”2025年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在天衢新区举办。今年以来,天衢新区搭建宣讲新平台,活化理论宣讲形式,探索红色宣讲新模式。
8月28日,掩映在枣林深处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内,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将参观者带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乐陵市朱集镇大常村党支部书记赵云海说:“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把家乡建设好,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他们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党支部领办创办红枣合作社,实现枣树统一管护,组建专业管理服务队,与山东邮政合作开展“鲜枣网上预售”,在枣树下种植油菜花、中草药、辣椒等百余亩,拓宽了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