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清晨,高密市人民医院前,停着潍坊血站的献血车,中国石油潍坊销售的青年员工李金辉第三次挽起衣袖。针头刺入皮肤的瞬间,他的目光落在臂弯处微微发白的针孔痕迹上,像两颗并排的星子,见证着三年时光里的三次生命约定。

2023年初春,刚在党旗下宣誓完的李金辉第一次走进献血车。消毒棉的凉意激得他指尖发颤,护士见他紧张,笑着指向玻璃上张贴的感谢信。那是位白血病患儿母亲的手书,字迹被雨水洇湿又晾干,褶皱处还留着泪痕。“那天献完血,我在医院走廊看见个输着血袋的孩子,小脸蜡黄却冲我笑,那笑容像块烙铁烫在心上。”回忆初次献血,李金辉的拇指仍会无意识摩挲党员徽章。

次年深冬,暴雪封路导致血库告急。李金辉顶风冒雪赶往血站,蓝色的工装结着冰碴,采血椅却被体温烘得温热。护士得知他刚下夜班就来献血,劝他改期,他却摆摆手:“急诊室里等血的人,哪能挑天气呢?”那天他献出的300毫升血液,后来化作产科病房里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
今年春深,当李金辉第三次坐下时,采血护士已能熟稔地喊出他名字。暗红色的血液顺着导管流淌,他望着窗外排起的长队——支部党员们自发组织的"红色脉动"志愿队,正为初次献血者递上温热的红糖水。三张逐渐泛黄的献血证,串起的不只是900毫升血液,更是一个普通党员用生命刻度丈量出的赤诚。

当李金辉按着棉签起身时,献血车外玉兰花开得正好。春风掠过他胸前的党徽,金属光泽里倒映着无数挽起袖管的手臂,正连缀成永不干涸的生命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