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潍坊销售:一名宣传工作者的《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
来源:齐鲁网视 访问量:1418 添加时间:2025-8-31 11:37:04 |
|
8月9日,周六的雨困住了儿子奔向海边的脚步,他一手攥着皱巴巴的泳衣,一手不情愿地翻着课本,在沙发上蜷了一整天。直到傍晚七点半,数学思维网课的结束提示音才打破沉闷——我们要赶在七点五十分前,奔赴一场关于历史的约定。
一公里的路程,出租车在雨幕里溅起水花。司机透过后视镜打量我们:“听说《南京照相馆》有点血腥,带孩子看合适吗?”儿子突然抬头:“妈妈,这不是讲南京大屠杀的吗?为什么叫照相馆?”我握着他微凉的小手,望向窗外模糊的街灯:“答案电影会告诉你的,等会儿自己找。”
黑暗的放映厅里,光影成了最锋利的刀。伊藤镜头下的双重叙事像淬毒的匕首,一面是盖着“不许可”印章的血色屠杀,凝固着南京街头来不及闭眼的孩童;一面是精心摆拍的“中日亲善”,林毓秀抱着刚被摔死的婴儿挤出笑容时,我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掐出了一道血痕,远不及屏幕上那抹假笑带来的灼痛。作为每天与文字、图像打交道的宣传工作者,此刻才惊觉:当技术沦为罪恶的帮凶,镜头也会变成屠刀。
影片终场时,处决战犯的枪声与快门声同时响起。林毓秀缝在衣服里的胶片、老金染血的相机、无数无名者用生命守护的影像,突然在我眼前连成了线。这些照片从来不止是记录——它们是穿越时空的证人,无论谁活着出去,都要让国际法庭看见真相;如今投射在银幕上,是要让我们这些握着键盘与相机的后人,触摸到历史的体温。
回家路上,儿子没再问何时去海边的事,只是反复摩挲着电影票。我打开电脑,想写点什么,却在空白文档前停滞了。那些敲了又删的文字,忽然让我懂得宣传工作者的使命:我们手中的笔、相机、麦克风,都是时代的“胶片”。当年阿昌们用生命守护的真相,如今需要我们用真诚去传递。
雨还在下,但儿子眼里的阴霾散了。他攥着电影票问:“照片会随时间模糊,但真相不会,是这样吗?”我想起影片结尾处,那些逝去的灵魂在光影中微笑的模样,用力点头。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宣传工作者按下快门、敲击键盘的瞬间,都是在为历史存档,为未来铸碑。
|
|
|
上一条信息:
玉米地里的“蓝色工装”
下一条信息:
枣庄市民政局开展“阳光民政 邀您同行”政府开放月活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