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蕴含无限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如果说过去一年,人工智能还只是科技圈的顶流话题,那么2025年新年伊始,随着横空出世的DeepSeek震撼全球科技领域,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到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
面对席卷而至的人工智能浪潮,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又将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月1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对山东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推进方案》)《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进行解读。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山东在人工智能领域迈出了战略性一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场景拓展,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初步测算,2025年省级财政将投入资金10亿元左右,其中新出台增量政策涉及资金2亿元左右。
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的产业规划,一场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无不显示出山东对人工智能的渴望与决心。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此次政策摒弃“大而全”的思维,紧扣“实际、实用、实效”原则,聚焦化工流程智能优化、生物医药靶点挖掘、文旅活态传承等13个重点领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痛点深度绑定。例如,针对化工这一支柱产业,政策提出以数据集共享推动垂直大模型训练,实现从安全生产到研发高端的全链条升级,既回应了传统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也避免了技术应用与产业实际的“两张皮”现象,体现了山东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清醒认知。
人工智能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人与社会。“鲁惠通”政策兑现平台通过智能匹配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企业从“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上门”;泰山、三孔等景区引入智能导览与人流监控,既提升游客体验,又化解传统文旅管理痛点。此次政策将智慧政务、医疗、文旅等民生领域作为重点,凸显“技术为人”的治理智慧,不仅优化公共服务效率,更通过技术赋能催生新型消费,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行动赋能产业升级,政策给力,让人工智能更“能”。
“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涵盖了管理、机器人技术、工程实践、AI软件开发、自动化装备等诸多内容,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而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四缺”的情况,即缺乏信息化技术基础、信息化人才、懂信息化的经营管理团队、领导信息化的企业家,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造成本难以控制,自身没有能力进行智能化改造。山东此次推出的28条“政策包”,以“三券一集”(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行业数据集)为核心抓手,构建了覆盖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场景落地的全周期支持体系。
全国首创的“算力券”“模型券”等政策工具,直击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痛点。企业可凭“算力券”获得低成本算力资源,“模型券”则降低模型调用门槛,而“行业数据集”为垂直领域大模型训练提供基础支撑。这种“组合拳”式的设计有效打通了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充分体现了山东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力度和决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敢于布局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就像下一盘“未来棋”。根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457.41万家。其中,山东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达40.03万家,位居全国第三。在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数据资源丰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突破40万家、全国第三,大数据产业占全国的1/8,去年山东获批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这些都是山东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支撑。
谁能把握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谁就能掌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这场“AI总动员”背后,山东正以躬身入局的姿态,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澎湃向前,将人工智能作为破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以政策为笔、以场景为墨,勾勒出一幅“智”造未来的壮阔蓝图。
文/靖晓红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