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王一村的西红柿大棚。资料图片
游客在逄王一村的大棚中采摘西红柿。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庄户人家的收获从早上四点就开始了。当第一抹朝阳爬上大棚的时候,山东潍坊坊子区黄旗堡街道逄王一村村民高冬梅已经把刚摘的800多斤西红柿堆在早市摊位上。
高冬梅家的西红柿大棚位于村头第二家,墙上红色的“002”标识格外醒目。顺着她家大棚往前看,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和墙上的西红柿丰收彩绘,无不提醒记者,眼前就是远近闻名的“西红柿村”逄王一村。这个人口有760人、耕地不过970亩的小村庄,靠着把西红柿产业做细做精致富发家。
“打我记事起,村里就种西红柿,得有三十多年咯”“逄王一村处在河滩地,土壤肥沃又透气,种出来的西红柿口感好”“俺们村的柿子主打新鲜,现摘现吃,放冰箱里一星期,就不是那个味了”……在村里的兴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街道干部、村支书、种植户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说起西红柿的种植渊源和“宝贝”之处。
逄王一村地处潍、汶两河之间,自古以来土肥水美,种粮种菜历史悠久,可人均土地少,多年来糊口容易致富难。开店、贩肉、烧砖……这些年村里人没少“折腾”,但都止步于“小打小闹”。村子能拿得出手的优势只有土地,怎样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呢?村两委班子“想破了脑袋”。
“前些年有机蔬菜开始盛行,人们开始关注怎么吃得更绿色、更健康,我们也琢磨着以我们最熟悉的西红柿作为突破口,搞有机、树品牌。”村支书周顺治带领几户党员户开始谨慎试种。“第一年试种,不打农药,施上了黄豆、玉米面、牛粪沤的有机肥,成本增加不少。当时西红柿的市场价大约两块多一斤,我们的西红柿卖八块一斤,刚开始心里也犯嘀咕,没想到一上市,嘿,销量不错哩!”
紧接着,村子成立了兴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注册了“逄王一品”商标,通过有机转换认证打造品牌,走绿色健康发展的路子。
如今,逄王一村西红柿种植规模从3个棚发展到200多个,种植户从两户发展到104户,合作社社员从7户发展到87户。自2017年起逄王一村连续举办七届“逄王一品”有机西红柿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收入超3500万元。采摘节期间,不光西红柿被抢购一空,还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了,村庄的面貌也开始发生变化。原来的村委办公场所被打造成新的党群服务中心,秸秆循环再利用有机肥站让村民省去了各自沤肥的辛苦,道路硬化了、墙体粉刷了,房前屋后小栅栏内种花种草,一到晚上路灯照亮了大街小巷……村里的人居环境综合测评结果在全镇名列前茅,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
听完这段“创业史”,记者刚走出合作社,便碰到驱车前来的潍坊市民田光吉。田光吉是村民周星家的老主顾了:“她家的柿子,好吃!”
记者跟随田光吉走进大棚,一株株一米多高的西红柿秧挂着红彤彤的果。周星随手摘下一颗,拿衣角擦了擦然后递给记者:“我们的西红柿不打农药、无公害,随便尝!”
为将采摘的西红柿运出大棚,周星家的大棚里有一条简易地轨;高冬梅家直接买了一辆可以在西红柿架之间来回穿梭的电瓶“板车”,上手一试,动力可不小!
今年60岁的周学明,干过二十多年化肥销售,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这位“老销售”现在种起了地,他家的西红柿总能卖个好价钱。如今,给合作社联系销售的他感慨:“现在只要会耍手机、能经营,买卖就不会差。村里的年轻人对我们村西红柿销售的贡献可不小,他们在网上一宣传一吆喝,我们就直接从村里发货,把柿子卖到全国各地去了。”
随着逄王一村的西红柿在市场上走俏,连片种植、规模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周边的东门口村、逄王四村、城后村、杞东村、颜家汶畔村等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也日渐增多,户均年增收超10万元,惠及群众1000余户。
“眼下,我们正致力于打造西红柿小镇,努力形成集农业绿色生产、休闲采摘、文化展示、民俗游乐、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休闲西红柿产业集群。”说起未来的发展,周顺治很是带劲。